首页

艾丝女王视频免费

时间:2025-05-29 00:34:21 作者:山西自然资源系统积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浏览量:60116

  中新网郑州9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 韩章云)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9月17日在中国黄河中游的国家中心城市、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举行,当天傍晚发布《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提出“倡议尊重各大河流域的文明特性,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等九项共识。

9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发布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发布宣言说,本次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进行广泛深入探讨,达成以下九项共识:

  一是大河孕育了世界主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具象化。大河奔流不息,象征着文明绵延不绝;大河一往无前,代表了人类创新前行;大河汇聚众川,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开放包容;大河连接不同区域,为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搭建起友谊的桥梁,是激发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大河,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携手合作的纽带。

  二是大河流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基因。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了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这些文明各有所长,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文明的足迹沿着大河的脉络走来,一部分成为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永恒遗产,一部分在交流互鉴中变得更为璀璨。

  三是倡议尊重各大河流域的文明特性,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世界大河流域的环境各不相同、文明的面貌各具特色,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各个文明尽管起源时间有早晚、延续时间有长短之分,但并无高下优劣之别。应当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创造的文明,保护文明的多样性。

  四是倡议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大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大河流域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甚至消失,亟待全人类携手应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五是倡议加强对包括大河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的研究。搭建文明探源、文明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球性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深化对人类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研究。

  六是倡议加强对文明的传承和弘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类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七是倡议保护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文明和生态和谐共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优良、环境宜人的大河流域孕育了众多文明古国。“传承文明,既要尊重历史,也要敬畏自然。我们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大河流域的发展”。

  八是倡议发挥古代文明的时代价值,促进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发展。古代文明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承载,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贡献和时代意义不容忽视。四个大河流域古文明虽然有些未曾延续至今,但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源头。“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发挥古代文明的时代价值,为人类现代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9月17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发布《郑州宣言》,专家学者代表与媒体见面,从各自研究视角解读宣言达成的共识。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九是倡议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在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们应搭建与各国人文交流合作的桥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在互鉴中绽放光彩,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完)

【编辑:陈文韬】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上海年轻人身着汉服感受国潮文化

座谈会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庞忠和主持,IGA主席西尔万·布洛格与国家地热能中心河南分中心主任张维宁共同见证签约。IGA首席执行官玛莉特·布朗、IGA理事刘久荣、河南省清洁能源供热协会名誉会长陈泽民、国家地热能中心河南分中心副主任丁巍、朱长青等出席座谈会。

博物馆文创花式“整活”,藏着哪些“破圈密码”

晋中4月19日电(杨静)太原理工大学19日举办“国际中文日”活动,外国留学生诵读《三字经》、身着传统服装走秀、唱中文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有分析指出 针对韩总统夫人的立法是“紧急戒严”导火索

◇代州黄酒、山西老陈醋、平遥牛肉……一方水土“养”出一方特色产业,山西成功创建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高粱、苹果、中药材、谷子和肉羊入选国家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了包括代州黄酒在内的7个省级涉农专业镇、50多个市级特优农业专业镇,并从加强技术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物流体系等方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观察: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为内需增长添动能

畅通从实验室到大市场循环的堵点。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设施。科技创新成果能否实现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惊险一跃,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能否转化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最有条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成长、经济增长。我们要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孵化的“关键穴位”与“经络节点”上精准发力,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应用场景基地建设。在从“0”到“1”的科技突破基础上,全链条打通从“1”到“100”再到“N”的企业孵化与产业转化,系统性推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道中华丨在歌声中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和灿烂辉煌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是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集极低温、强磁场、超高压、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于一体。利用这些极端条件,可以开展材料合成、物性表征、量子调控、超快过程等物质科学的前沿研究。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